肥桃。栽培歷史悠久,雖當地群眾亦未能道其詳,只知此為祖傳良種。肥桃究竟源于何代,傳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但考文字記載,并無如此久遠。最早始見于1726年(清雍正四年)的《山東通志》記載:“桃產肥城者佳,臨清次之,分銷各處。”但在同一時期編纂的《古今圖書集成》中,收集了全國六十一個產桃縣份和若干個種類名稱,而肥桃尚未列入該書,這證明那時的肥桃還不甚出名。時隔89年后的1815年(嘉慶二十六年),《肥城縣志》載:“桃味美,他境莫能及,惟呂店、鳳山、固留諸社出者尤佳”。至此,桃譽漸高。
又隔了93年,至1908年(光緒三十四年)《肥城縣鄉土志》載:“遠近千里外莫不知有肥桃者”,“東西洋諸國亦莫不知有肥桃者”。是時的肥桃已成為皇室貢品,不僅國內馳名,且蜚聲海外。肥桃作為皇室貢品,使桃業生產遭受了挫折,據1934年的《肥城桃調查報告》記載:“其時(光緒年間)縣知事因作為貢品,或饋贈上峰,差役于成熟之前,至各桃園查封貢品,凡栽培較佳,結果豐盛之園,多被封禁,不準他售,但能向差役納賄,則可以免封。否則只能聽之。其被封之園,屆成熟期,差役持粗目之網摘果,凡不漏網之大果為貢品,其落網者則差役取為已有,無須給價。即作貢品者,給價與否,亦只能任差役之好惡,農民何敢與爭。是以彼時農民種桃,反易招禍,多有伐去之者。”
1904年(光緒三十四年)清末最后一部《肥城鄉土志》中這樣記載:“惟桃最著名,近來東西洋諸國莫不知有肥桃者。”由此看來此時的肥城桃不僅馳名國內,而且已蜚聲國外了。至宣統元年,山東勸業道肅(一種官方組織)為保護肥桃生產,曾立“保持佳種碑”于肥城南關火神廟旁。從此,封園之風大減,栽培漸盛,至一九三三年,全縣已有四十八個村栽培肥桃,近八千二百余株,年產五十萬斤左右。此后,由于戰亂,桃樹又遭嚴重破壞,至建國初期,桃樹僅存二知五百余株,產量不足十萬斤。